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内容

破茧之声:论苦难中的生命歌唱

株洲市二中江俊亮

老舍笔下欲言又止的鼓书艺人,艾青诗中嘶哑啼血的飞鸟,穆旦笔下带血相拥的诗人,三组文学意象共同勾勒出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难中的精神图谱。这种"欲唱还休"到"带血而歌"的转变,恰似破茧成蝶的生命隐喻——最沉重的黑暗里往往孕育着最嘹亮的歌声,最疼痛的伤口中常常绽放出最动人的诗篇。
苦难首先构成表达的阻碍。老舍《鼓书艺人》中"开不了口"的瞬间,展现着艺术表达者面对苦难时的失语困境。这种困境在历史中不断重演: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肠一日而九回"的沉默,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欲说还休,都印证着苦难对表达的压制力量。但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极限情境正是人发现自我本质的契机",这种表达的阻滞反而成为艺术创作的原始张力。北宋画家米芾在《画史》中记载,范宽作画必待"中夜酒醒,烛下破墨",正是这种阻塞与突破的辩证关系的最好注脚。
而当个体突破沉默的阈值,嘶哑的歌声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艾青选择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恰似敦煌壁画中那些破损却依然鲜活的飞天,以残缺见证完整。法国作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描绘的推石者,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吟唱形成跨时空的和鸣。民国时期,林徽因在肺病缠身时仍坚持测绘古建筑,她那被梁思成称为"像风中的烛火般颤抖却明亮"的嗓音,正是这种嘶哑歌唱的现实写照。这种声音因其艰难而珍贵,因其残缺而完美。
最终,个人的苦难叙事将升华为民族的精神史诗。穆旦诗中"带血的手"与族人相拥的意象,令人想起闻一多《红烛》中"烧破世人的梦"的自我牺牲。这种转化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得到集中体现:华罗庚在牛棚里完成《堆垒素数论》,冯友兰在防空洞中著述《新理学》。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写:"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个体的苦难经历最终编织成民族的精神纤维,这种转化过程本身,就是最壮美的生命诗篇。
从老舍的欲言又止到穆旦的带血拥抱,中国文学为我们展示了苦难美学的三重境界。当今时代,虽然物质条件极大改善,但每个人仍会遭遇各自的"开不了口"时刻。当我们学会将生命中的砂砾孕育成珍珠,把苦难谱写成歌谣,便真正读懂了这三行诗句背后永恒的生命智慧——正如古希腊悲剧中的歌队吟唱:"在痛苦中学习,在黑暗中看见,这才是神赐予凡人最珍贵的礼物。"

图片

葛老师评语:

文章以老舍、艾青、穆旦的文学意象为线索,深刻剖析了苦难中的精神升华。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展现了从个体沉默到呐喊再升华到民族精神的三重境界,语言富有哲理,情感深沉,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佳作。

语言之美与材料之丰是本文的另一大亮点,旁征博引,善用修辞,给人以启迪。但有材料罗列之嫌,还是要有所取舍才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小荷作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xh123.net/post/97.html

标签: 高考作文

“破茧之声:论苦难中的生命歌唱” 的相关文章

民族苦难之时,莫忘高歌明志

民族苦难之时,莫忘高歌明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国歌再度响起,数千双目光如炬,盯着缓缓升起的国旗,我的思绪也缓缓回溯至百余年前,是什么让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仍毅立不倒?我想现在有了答案:即使嘶哑仍高歌不止的坚毅与手上沾满鲜血仍一一拥抱的团结使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百折不挠!百余年来,正是有了这份坚毅,有了这份团结,让中华民族...

执笔绘梦赠他人,携手同心向未来

执笔绘梦赠他人,携手同心向未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昨夜闲潭梦落花”的诗意,到“我欲因之梦吴越”的豪情,再到“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情怀,梦不仅呈现了我们的感受与期冀,更为我们打开了浩瀚的天空。而当我们将梦赠予他人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梦的赠予”不仅是将梦想分享给他人,更是将个人的情感、追求传递给他人。当把梦赠予他人时,我们不仅传...

血火为墨,书我山河

血火为墨,书我山河

甜味小镇老舍笔下那欲唱不能的鼓书艺人,喉头翻腾着无声的浪涛;艾青甘作嘶哑的鸟,也要向伤痕累累的大地献上歌喉;穆旦以带血的手拥抱世界,因为一个民族正挣扎站起。历史回响中的失声与呐喊,揭示一个深刻命题:那被压抑的喉中,原藏着滚烫的江河——当冰封破裂,便是时代洪流奔涌之时。沉默并非虚空,它常是冰层下汹涌的...

默雷蓄响惊云起,血喉成歌唤春生

默雷蓄响惊云起,血喉成歌唤春生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林若瑜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那些喑哑的喉咙与带血的拥抱,交织成民族精神的合奏。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方宝庆,胸有千言却“开不了口”,是乱世个体被命运扼住咽喉的缩影;而艾青甘做“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穆旦誓以“带血的手”拥抱新生民族,则是灵魂在窒息中对光明的竭力呼唤。这由沉默到嘶喊的嬗变,...

以嘶哑之喉发民族强音,以带血之手书时代华章

以嘶哑之喉发民族强音,以带血之手书时代华章

广东省实验中学珠海金湾学校琪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们看到了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想唱却开不了口的沉默,听到了艾青诗中的鸟儿用嘶哑的喉咙唱着对土地的赞歌,也感受到了穆旦用带血之手与民族拥抱的炽热。时代洪流中,前辈们的沉默、歌吟与拥抱是不同维度的情感表达,共同绘制成民...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