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想象力的冲突
从前发生了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位理工博士潜心钻研五年,终成公司首席工程师。一日,一辆汽车陷入裂口无法脱困,工程师紧急计算、设计方案,却始终无果,因轮胎紧紧卡住,强行拉起又恐损坏车胎。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小孩天真地建议:"把气放掉不就好了吗?"这番话让工程师哑然失声。
这个故事令人深思:是科学限制了我们的思维,还是使我们失去了想象的翅膀?试想一位盲人作画时的情景,他会将船描绘成扁平的,鸟没有翅膀,甚至充满抽象意味。许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但回想一下,在我们纯真的童年时代,是否也曾经有过如此天马行空的幻想?可惜的是,从睁开眼的第一刻起,我们所见的事物和接受的教育,便将那宝贵的想象力扼杀于摇篮之中。
有一幅漫画令人深思:在一年级课堂上,孩子们被问及地球形状时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三角形,有的是正方形,还有的说是梯形。然而老师却用剪刀将这些答案一一剪成圆形。是谁有权剥夺他人的思考?科学和伦理就这样做了,而这一切都被披上了"科学"的外衣。
科学发展至今,世界已被繁复的概念填满。人体由肌肉和骨头构成的说法太显稚嫩,科学家则用细胞和质子给出了更为复杂的诠释。就像那位质朴的老农民所说:"俺一个庄稼汉,知道这些干什么?种好地就不错了。"
同样,文字也经历了科学的"洗礼"。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主张口语化,反对繁难的文言文。而今,于丹的心语为何能广受欢迎?因为她将深奥的经典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人们生活本已疲惫,每日思前想后,瞻前顾后。若是连说话都必须"科学化"、"规范化",那与机器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或许,科学与生活的对立正是如此:我们在复杂与简单、形象与抽象之间徘徊,迷失了自我。